一杯咖啡的靈感與激情
不過,“懂”咖啡的人會認為這種看法過于實用主義。他們認為,咖啡本有自己的精和神,而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如同東方的茶道,咖啡亦有道,從咖啡豆的選擇、烘焙、研磨到煮制,每一步都有尺度與神韻在。
咖啡,咖啡
咖啡的生命開始于熱帶陽光下那一簇簇鮮紅瑩潤的咖啡櫻桃果。據說一棵咖啡樹需要生長五年才開始結果,而一棵樹所能產出的咖啡豆——裹在咖啡果肉里的果核,大約只有一磅。咖啡樹大多生長在海拔300~400米的地區,而海拔1500以上的山坡地栽培出的咖啡品質更好。
如同茶一樣,由于生長地區的不同,咖啡也有不同的味道。巴西山多斯咖啡的香醇溫和,埃塞俄比亞摩卡的濃郁,肯尼亞高品質的阿拉伯克咖啡豆有著微酸、濃稠的香味,夏威夷的可那咖啡則帶有甜美的葡萄酒香。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牙買加藍山咖啡,風味濃郁而富有水果味和酸味,能夠帶給人無窮的回味。
找到最好的咖啡豆,這只是得到一杯完美的咖啡的第一步。而接下來的烘焙則賦予咖啡以決定性的色澤、香味和口感。“咖啡的味道百分之八十取決于烘焙。”這是咖啡師的經典斷語。
各地咖啡客的口味偏好也很有特點,紐約人通常選擇中度烘焙的city roast,維也納偏好深度煎焙的full-city roast,而法國人則喜愛苦味強勁的深度烘焙方式——French。在東京,微深的中度煎焙——high-roast較受歡迎,但現在,很多日本人喜歡炭燒咖啡,世界上最苦的咖啡。顧名思義,這種咖啡是用炭燒后的咖啡豆磨成的,充滿了炭燒的濃烈焦味和苦味,色澤深濃。
烘焙好的咖啡豆,還要經過研磨、煮制和調制,才會變成一杯三味(甘、酸、苦)優卓的咖啡。拿鐵(Latte)咖啡是Espresso(意式濃咖啡)與牛奶的經典混合,愛爾蘭咖啡(Irish Coffee)是由威士忌和咖啡按1:5的比例調制,加入朱古力和牛奶的Espresso也可以稱作摩卡咖啡,而卡布奇諾(Cappuccino)則將Espresso、牛奶和奶泡恰到好處地結合到了一起……
每一種咖啡,都是一種不同的心情。慢慢品位,也許你也可以“懂得”一杯咖啡的故事。
激情與靈感
那種叫做咖啡因的東西是咖啡充滿激情的原因所在。一千多年前,正是那群無意間吃了咖啡櫻桃果的阿拉伯牧羊告訴了人類這一點。而現在,咖啡是都市中繁忙人士的動力源,以及閑暇時光的道具。
咖啡歷史學家烏克斯在他的著作《咖啡天下事》(All About Coffee)中寫道:“每當咖啡引進,就會助長革命。咖啡是人間最極端的飲料,咖啡因會刺激思考,老百姓一旦深思就想造反,危及暴君地位。”
據說,16世紀的阿拉伯世界里,咖啡就博得“麻煩制造者”的稱號,統治者認為咖啡館是瘋狂的滋生之地,于是圣城麥加的咖啡館曾被迫全部關門,而咖啡也被宣布為“非法飲品”。
君士坦丁堡的帝王擔心民眾在戰爭期間喝了咖啡后會發表反動言論影響士氣,因此也下令關閉境內咖啡館,并且規定兩次因喝咖啡而被抓住的人將被裝進袋子丟進博斯普魯斯海峽。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冒著海底喂魚的危險喝咖啡。
當咖啡傳入法國后,法國人的酒消耗量因而得到減少。咖啡館也很快成為演員、小說家、劇作家和音樂家的聚會場所。據說伏爾泰常常在一家咖啡館里一次喝上40杯咖啡加巧克力,而當時擔任炮兵軍官的拿破侖有一回在咖啡館里沒錢付帳,只好留下軍帽作抵押……
激情也常常與靈感攜手同至。J·K·羅琳就是在一家咖啡館里寫出了她的《哈里波特》的。而在西方文藝史上的很多偉大時刻,書桌和畫室的背景下也常常都有一杯裊裊升煙的咖啡。在家附近的咖啡館里,也經常看到帶著紙筆或者筆記本電腦的人,靜靜地坐著冥思苦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