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與上海咖啡文化有哪些區別?
臺北和上海分別是商業氣息很濃厚的城市代表,恰巧,這兩個城市的咖啡文化氣氛都很濃厚,咖啡館的分布還算集中。不過,兩地的咖啡文化有很大差異,大家通過兩地的咖啡館就能看出來。
上海,各種咖啡館的棲息地,大部分咖啡館都能在此找到生存的土壤。這里有一杯人民幣60到80元(約新臺幣270到360元),但總是滿座的日系咖啡館、有隱藏在老洋房里的預約制咖啡館、有融合傳統“石庫門”建筑和新潮裝修的咖啡館,也有在外國客人多且文藝氣息濃郁的馬路上,會讓人以為在歐洲街上的風情咖啡館。
可以說,上海的咖啡館都透露著一種小資情調,整體而言,上海咖啡館“不怕貴只怕沒特色”,只要有特色。在上海擁有一家咖啡館的臺灣攝影師吳秉澤觀察,上海客人喜歡探店、喜歡嘗鮮,以去過幾家咖啡館為樂,老板相對而言比較有必須提供新產品或服務的壓力。
臺北的獨立咖啡館,看似沒有上海那么張揚、精彩或高調,但就像這座城市,很“耐逛”,巷弄里充滿驚喜,經得起細細品味。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將臺北選為6個全球最棒的咖啡城市之一,其他5個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古巴哈瓦那、奧地利維也納、美國西雅圖和意大利羅馬,由此可看出臺北咖啡文化的精彩和普及。
大陸咖啡文化 臺灣人扮演推動角色
臺灣、上海兩地的咖啡館各有千秋,不過,中國大陸的咖啡館文化,主要是由臺灣人帶動的。
咖啡師不只是工作 還給人尊嚴和自信
臺灣人在中國大陸的咖啡事業版圖很廣。早在1997年,上島咖啡進入中國大陸,引進了“咖啡加西餐”的經營模式。除了咖啡館,臺商還有開烘豆工廠、做生豆進口。2003年進入中國大陸的“王力咖啡”除了賣設備及進口精品咖啡豆,還提供輔導開店的服務。
臺灣人對大陸咖啡界的影響,除了是引進“如何沖煮一杯好咖啡”,更在于人才的培養和生活方式的傳播。
上海咖啡文化最興盛 北京相對拘謹
從1980年代算起,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余年,“喝咖啡”這種西方的玩意兒,雖然不是這段時間才引進,但要商業化、有規模的發展,的確是改革開放后的事。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咖啡文化。上海是全中國大陸咖啡館文化最興盛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的外國人多、向來是商業重鎮、許多重要的咖啡比賽在這里舉辦等。
至于被稱為“帝都”的北京,喝咖啡的文化還是比較拘謹一些,仍以連鎖咖啡館為主。“月球咖啡”的咖啡師小唐說,很多上海咖啡圈的經營者彼此都有聯系,北京咖啡職業人對這種“團結”和分享的氛圍感到驚訝。
而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咖啡館文化還很薄弱,曾在安徽蕪湖工作的烘豆師葉磊說,“很多人只是想找個地方打牌,所以進了咖啡店。更多人愿意喝茶,對咖啡抗拒”。
“去咖啡館”臺灣是習慣 大陸是時尚
較于中國大陸,臺灣的咖啡館發展較早,在日據時期就從日本接受西方喝咖啡的文化,而逐漸走出自己特色。
臺灣在咖啡技術上的優異表現,不只影響中國大陸,還包括東南亞國家。
林東源自2005年開始前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受邀表演咖啡沖煮及拉花,或擔任咖啡比賽評審。他說,在東南亞國家人民眼中,臺灣是亞州國家中,除了日本外咖啡文化最先進的地方,加上這些國家有許多華人,他們更樂意和臺灣的咖啡師互動。
關于兩岸咖啡文化的異同,依林東源的觀察,上海與臺灣的咖啡館文化算是最接近的。整體來看,許多大陸人把“去咖啡店”看成是一種時尚,不像臺灣人習慣將咖啡館當作休憩和交流互動的場所。
從比例上來說,臺灣真的懂得咖啡的消費者較多,不過,從消費能力來說,上海消費者還是略勝一籌的。鄭松茂以自己的咖啡店為例,以銷售杯數來看,3成是精品咖啡,7成是傳統義式咖啡。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只有5杯左右,像北上廣的這樣的一線城市,在消費量會有提高,但也僅僅是20杯,與世界平均水準還有很大差距。在中國,高租金給咖啡創業者帶來很大壓力,但是國內巨大的潛力市場還是吸引著眾多咖啡館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