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咖啡是如何興盛起來的?
1、1930、1940年代咖啡發展早期
這時候臺灣的咖啡館還是很少的,但是卻出現了幾家知名的咖啡館,比如
波麗路、山水亭與天馬茶房。
2、1950年代至1960年代,這個時期,文人是咖啡館的消費主體。
當年創辦《現代文學》的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常在這兒聚會;黃春明、陳映真也常出沒于明星咖啡館;已故詩人周夢蝶當年則在明星一樓騎樓賣書。
這些年代的咖啡館顯示許多公共場域的特性,也成為不少媒體記者搜集情報,或進行專訪的好地點。
有人形容為就如同巴黎左岸咖啡館醞釀出卡繆的存在主義,上述時代的臺灣咖啡館激蕩出不少思想革命潮流。
3、1960年代、1970年代,歐美系咖啡館開始在臺灣出現,例如上島咖啡、老樹咖啡、蜜蜂咖啡。
老樹咖啡館里裝潢采用仿路易十六風格的古典木質桌椅、木質飾品、典雅吊燈,還標榜采用虹吸式沖煮咖啡。
這些歐式咖啡館剛興起時,中產收入群體成為咖啡館的常客,那時的咖啡館也主要是約會、聚會的場所。
臺灣咖啡文化發展了幾十年之后,從文人咖啡館過渡到歐美系咖啡館。消費人群也不局限于小眾精英了,普通人也開始到咖啡館消費。
隨后,星巴克開始入駐臺灣,而一些便利店也開始提供現磨咖啡,這些都促進了咖啡在臺灣的普及。
臺灣咖啡研究室主持人林哲豪說,“1980年代起,臺灣掀起一股咖啡復興運動,首先是星巴克推廣咖啡,為咖啡注入時尚感與流行感。其次,便利商店提供新鮮現磨平價咖啡。”
臺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24小時提供現磨咖啡。
“便利商店的新鮮現磨咖啡無形中為全臺咖啡產業奠定最低指標,也就是專門咖啡館的咖啡品質一定要超過這個標準,否則沒有競爭力。”林哲豪分析說。
咖啡一旦成為時尚流行,而且變得平價又好喝后,許多臺灣上班族幾乎每天要喝一杯咖啡。
“想煮一杯好喝的咖啡給別人喝”的一種浪漫生活的想像也開始在不少人的心里發酵,許多年輕人心中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咖啡館。
一家家獨特、原創、個性化的小型咖啡館開始在大街小巷持續冒出來。
林哲豪指出,“臺灣至少有3000家咖啡館,擁有小型咖啡烘焙機,每次只能烘焙出1公斤的咖啡豆,具有小規模、多樣性以及追求新鮮現磨特色。”
因此,不少臺灣人養成到咖啡館喝一杯咖啡,讀一本書,消磨一整個下午時光的習慣。
相比于國內每年人均5杯的消費量,國內咖啡發展還任重而道遠。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國內咖啡消費潛力還是很大的,隨著人們咖啡消費習慣逐步被培養起來,國內咖啡將迎來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