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咖啡起源的奧秘
回教圣典《古蘭經》上說,穆罕默德在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之前睡著了,天使哲布勒伊米(伊斯蘭教傳達安拉啟示的四大天使之一)用一杯咖啡把他喚醒,咖啡的力量如此強勁,以致于他一口氣就把40個人打落馬下。
有人猜測,《國王列傳》中別人給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的“焙制谷粒”就是咖啡豆;還有人說,荷馬在《奧德賽》第四章中提到的海倫向忒勒馬科斯要的那種摻酒飲料指的就是咖啡。
咖啡的歷史最有可能開始于埃塞俄比亞的“Caffa”地區,一個牧羊人注意到,他的羊群吃了一種不知名植物的葉子和果實之后會產生廳異的躁動情緒。
附近修道院的僧侶聽說后據此進行多方嘗試發現,把這種植物的種子烘焙,磨成粉,然后沖水制成飲料喝,能讓他們在漫長的祈禱中保持清醒。
可能正是這種特性使咖啡在修道院中得以廣泛傳播,并被埃塞俄比亞軍隊在多次入侵中帶到也門。咖啡傳到了遙遠的圣地麥加和麥地那,大量的朝圣者們從世界各地涌進這些城市,第一次嘗到咖啡,然合把它帶回自已的國家,就這樣咖啡傳遍了世界。
穆斯林是咖啡傳播的活土,由于他們禁止喝含酒精的飲料,所以咖啡很快成為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
正是從他們那里我們學到了“qahwah”這個詞,意思是沏、泡;土耳其人讀為“quhve”;理所當然,歐洲語音的翻版就成為coffee。
我們的故事現在帶我們到16世紀初,麥加供應咖啡的機構多不勝數,以致于一個政府官員下令削減。不幸的是,開羅的撒旦習慣于喝咖啡,他不但廢止了這項法令,還撤掉了宣布者的職位。
十七世紀,英國婦女擬寫了一份反對咖啡的書面請愿書,因為她們的丈夫忽略了她們而偏愛這種新飲料。土耳其女士們則與丈夫們鬧離婚,對薄公堂,因為丈夫們禁止她們喝咖啡。
早在十六世紀,咖啡就深深地影響了社會習俗和個人生活習慣。咖啡館總是歐洲文學界、藝術界及政界名人們的聚會點。伏爾泰宣稱他一天喝40杯咖啡,傳言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時喝了5萬杯。
第一座咖啡館出現于1660年的巴黎,獲得了文人、世術家和諸職責盧梭、狄德羅、丹東、羅伯斯庇爾等當時社會名流們的積極贊助。單從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咖啡館在當時社會中扮演了一個多么重要的角色。
威尼斯的第一家咖啡館開張于1683年,短時斯內就發展到200多家。在維也納,第一個開咖啡館的是個波蘭人,他不但保住了維也納不受土耳其侵犯,還發明了一種新式飲法:過濾掉咖啡渣,然后加蜜使其變甜,再放牛奶。
與茈同時,為了紀念躲過的災難,市里的一位面包師發明了一種半月形油酥糕點,與咖啡搭配絕妙,這就是我們今在知道的卡布基諾咖啡和羊角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