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學問與魅力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1-08-14 13:56:19
咖啡的學問很深,說也說不完,咖啡有一股魅力,令人喜愛。一杯熱咖啡在手,還沒喝,全身就馬上放松下來。因此,我一直認為咖啡是有生命的,面對有生命的咖啡,我們必須以生命相待。喜歡它,敬它,愛它,甚至跟他講話,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咖啡不是尋常飲料,而是心靈的慰劑。
就像玫瑰送人,手留余香。余香在手,乃因送人玫瑰,小我不見了。咖啡也一樣,咖啡在手,心胸放開,小我也不見了。兩件事,表象不同,內在反應卻一樣。仔細思考其背后原因,就知道關鍵在小我是形而下,物質化的我。只要將小我的局限打開,成為形而上的大我,那么喝咖啡的心情,就提升為形而上的心情了。
由小我而大我,要先靜下心來,不生妄念,沒有期待,只靜靜地看著咖啡。看那煙,裊裊而上,把心思帶走了。這就是常人所說的忘懷,忘憂,與忘我。其中忘懷與忘憂都是常人的感覺,我想將重點放在忘我。忘我的“忘”,即是莊子所講的“坐忘”,可惜莊子當年沒有咖啡,否則他也會高談闊論咖啡的事。
喝咖啡忘我,要像抱嬰兒親親的忘我。那時,自己不見了,只覺絲絲的歡喜在心頭涌現。這身體的不見,很難形容。或可比喻,好像感官都已透明,只有歡喜在身心流動。這透明的觀念,并非我今日獨創。早在莊子的心齋,就言及“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像玻璃一樣都透明了,而機能仍在。
當感官透明了,就可開始喝第一口咖啡。第一口要小小的,由舌尖而入,使咖啡的溫暖與煙的清香,交織成充滿韻味的感受。不同的人喝咖啡,涵養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也不同。那不同使每一杯咖啡喝起來,感受都不同。
就像每天的太陽不一樣,每一杯咖啡滋味也都不同。所以我想建議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內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之一。當一口氣進來,必須清楚覺察,那涼涼的空氣如何涼涼入肺,以至全身毛孔以及手腳末端。這種覺察的功夫,愈細微愈好,若能隨時覺察鼻尖,空氣冷暖的進出而不忘,便已是內觀的入門了。
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將喝咖啡當修行,一舉而兩得,豈不更佳。喝第二口時,可以稍多喝一點。第一口由舌尖而入,在品其清香,第二口在嘴里轉一圈,是品其濃郁。不論清香或濃郁,重點在覺知不可以被拉走。覺知是生命的源頭,眼耳鼻舌身,不論動用哪一個官能,覺知都必須清楚地在背后存在。
我們為什么要如此品味咖啡,因為咖啡里有地球的能量。怪不得喝咖啡好像光腳接地一樣,一下子就神清氣爽,可以放松身心。
放松是生命的休止符,沒有休止符,音不成曲。生命是一條漫長的路,慢慢地走,愉快地安享這生命的美好。喝一杯咖啡吧!將生命之歌好好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