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咖啡進入茶的國度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15-06-18 15:13:15
西諺有云,你吃什么,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 同理,也可以說,你喝什么,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drink.)。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飲品,會浸泡出那個人,或者是那個民族的性格。
如果說,茶是東方的飲品,那么,咖啡就是西方的飲品(盡管咖啡的起源和分布不限于西方)因此,中國的性格是茶,西方的性格是咖啡。
當咖啡進入茶的國度
由于都是大地的產物,同樣吸收了日月精華,咖啡與茶有共同之處,就是使人興奮而不失理性,與酒相比更是如此。酒中出詩人(如李白),出作家(如海明威),甚至出總統(如葉利欽),但難出科學家,哲學家(蘇格拉底好飲但不嗜酒)。相反,喝著茶,喝著咖啡,可以清醒地思考,可以理智地行動。
有人說,近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產生于18世紀,他們是喝著咖啡成長的。法國一家叫普洛可甫的咖啡館,就走出過啟蒙運動的三巨頭伏爾泰、魯索、狄德羅。同樣,中國歷史上雖然也酒氣濃烈,在沉醉中產生了詩歌,也染上了血腥,但淡淡的茶的威力更為久遠。在氤氳的茶香中,中國產生了儒家的人文情懷,道的哲思辨,禪的空靈智慧。
但是,咖啡與茶,還是有極大的區別。茶樹在云霧繚繞之山水間生長,擁有陽,也擁有陰,陰陽調和出來的是內斂,不走極端。小小的茶壺,溶解了中國千年文化的精髓——中庸。中國人溫良的民族性(辜鴻銘語),是用淡淡的茶水泡出來的。中國人在杯茶中,增進了和睦,化解了仇恨。中華民族用功夫茶,捍衛了五千年的文化的精華不變,更溶解了異族的多次入侵。
咖啡就是不同。咖啡雖然不如酒那樣激烈,但其濃,其香,也是一種極致。法國外交家塔列蘭曾經說過:熬制得最理想的咖啡,應當黑得像魔鬼,燙得像地獄,純潔得像天使,甜蜜得像愛情。善與惡,美與丑兩個極端,都在一杯咖啡中顯現。因此,西方性格中的張揚,西方文化的進取,就在咖啡中透露。拿破侖,就是喝著咖啡展開征服。在西方經濟學中,最大化或最優化是其終極追求: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這一點,在美國的咖啡文化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歐洲,咖啡更多是散淡,閑適,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低頭看書或高談闊論。但是,在美國,更多的是看到上班族手捧一杯咖啡,匆匆走進辦公室,在計算機前勞作一天。在歐洲,咖啡店多是一家一家各具風情的小店。
當中國打開大門,東方遭遇西方,茶就與咖啡注定了要展開較量,這也是兩種民族性的交手。在中國,茶店越開越多,茶葉越賣越精,茶文化也在官員,學者的熱捧中成為顯學。但在不聲不響中,咖啡也在擴大在中國的地盤。
當咖啡進入茶的國度的過程中,中國人的性格也在悄悄改變。由內斂變得張揚,由保守變得開放。在蜂擁出國的中國游客的喧嘩中,在海外布滿中國制造的貨架中,在80后,90后一代人咄咄逼人的鋒芒中,我們聞到越來越濃烈的咖啡的香味。
說咖啡會取代茶,正如說茶會取代咖啡一樣荒謬。因為我們也看到了,茶同樣在西方展現魅力,并攻占市場。因此,茶與咖啡在中國較量的結果,應該是兩者的雙贏。茶館和咖啡店都會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咖啡的張揚與茶的內斂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