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誕生于咖啡館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15-06-18 16:26:07
咖啡,始終纏繞一縷濃香,混合著潤滑的口感,在或白或黑的絲柔世界中,糾結出一份讓世人深陷其中的陶醉。
陶醉之余,眾多紛繁的交易也隨之衍生。盡管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誕生在1602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但是17世紀后半葉隨著大不列顛的崛起,整個歐洲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英國倫敦。那個時候,咖啡屋比俱樂部更受到人們的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對國內經濟的走勢至關重要,而咖啡屋又是四面八方消息最為便利的地方。但當時還沒有股票交易所,股票交易純屬私人商業活動,志同道合的投資人找個得以聚首的地方買賣股票,而股票市場正在雙需的環境下的咖啡屋中悄然萌芽。
交易所:誕生于咖啡館
1698年英國人約翰?卡斯塔因(John Castaing)在倫敦柴思胡同的喬納森咖啡館(Jonathan’s Coffee-House)進行股票交易活動,并且發行了名為“交易所與其他事項過程”(The Course of the Exchange and Other Things)的股票與商品價格清單,也就是股份掛牌交易,經此集資活動產生的公司名為特許公司(charter companies),因為英國皇帝或者女皇會為每項股份制的商業項目頒發特許狀(charter),授予經濟、政治及法律上的權利。
由此便形成了倫敦早期有組織的證券交易活動,而這家咖啡屋也就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773年,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就此落地。也許就連卡斯塔因本人也沒有預料到,原本打算在咖啡廳小打小鬧的生意,日后竟會演變成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甚至形成全球性股票、期貨及商品交易市場。
然而,就當人們無法將咖啡廳同證券交易所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同樣的故事又在美國上演了,主導這個故事的正是比卡斯塔因更為聰敏的湯迪。
可以想象,當初在一棵挺拔茂密的梧桐樹下,一群經紀人圍坐在一起,邊抽煙喝酒邊聊天嘮嗑,最后嘮出個“梧桐樹協定”,然后被一個路過的精明老板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于是便在旁邊的華爾街蓋了一個咖啡館,這個精明的家伙就叫“湯迪”,而這個咖啡館理所當然叫做湯迪咖啡館。
有了地理位置上的優勢,熱情的湯迪常常邀請這些經紀人光顧,于是原本風餐露宿的證券市場找到了一個“避風港”,順理成章地移進了咖啡館。這種模式不僅讓湯迪不用愁咖啡館的生意,更能讓一幫人風雨無阻地進行他們的“買賣”,雙贏的故事何樂而不為?
就在24年后的1817年,參與華爾街湯迪咖啡館證券交易的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成立“紐約證券交易會”,而它就是今天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咖啡館,就這樣在十幾年的風雨歷程和投資人的來來去去之中,華麗轉身成了交易所,而他們的契合點正是自發的商業需要。
在商業需要的引導之下,咖啡館實際上只是一個外殼,交易所只是看到的其中一個縮影。
再比如,全球擁有6000多個業務關系的英國保險商勞埃德公司,其前身也是一家咖啡館。由于不斷從事海上保險的顧客光顧這間咖啡館,這里也就漸漸成為信息的集散地,最終演變成了倫敦的一家保險公司。
所以現在,咖啡館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中,也開始進入新的角色,甚至京城中眾多的私人咖啡館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投資洽談營造出一種咖啡館的氛圍,畢竟談成一筆投資所能獲得的幾百萬收益,遠遠蓋過咖啡館的運營成本。
而這種方式,在投資圈內也逐漸形成一種交易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