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烘焙程度區別都有哪些?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18-03-20 10:35:50
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可以簡單的區分為淺焙、中焙和深焙,當然在這三種之中還有詳細的區分。咖啡師在嘗試新的口味的時候,也會進行自己的調整以及不同的搭配,讓咖啡口味產生不同的口感。
你看到大多數不同的豆子都有不同的烘焙度,是因為它們適合哄到那個程度,或者說烘焙師傅覺得這個程度味道比較有意思,比較特別。而不是單純的說從酸到苦。 高山硬豆哄淺了,沒風味,光有酸澀。就相當于土豆片沒悶熟。
判斷咖啡豆烘焙程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重量(失水率): 生豆的含水率一般在10-12%,而在烘豆的過程中,豆子會產生很多的二氧化碳和水氣,並隨著時間使得密度下降,體積変大,重量變輕(有點像碳化的過程),這是一種復雜的化學降解聚合反應,然后烘好的豆子在科學的基礎上是超過850種成分,而這些成分中有三分之一是芳香物(味道≠香味)。
所以你要相信的是,烘1000克的生咖啡豆,會產生12000升的二氧化碳,重量也有可能少4分之1(重焙的時候)。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張SCAA的風味表,如果和烘焙的深淺搭配,大致上是由圓心分上下,圓心以上是比較淺焙才容易得到的風味,圓心正下方就是重焙的風味,苦味蓋過了一切。
第三波精品咖啡之前,也就是70年代-90年代,那時還沒有精品咖啡,也就是以商業咖啡豆為主,商業咖啡豆如果用淺烘焙或者中度烘焙,就很容易喝出咖啡里的瑕疵風味,不干凈的味道,或者一些陳年豆因為水分流失很容易喝出木質的味道,如果烘焙到二爆后,這些不好的風味就很難喝出來,這也是為什么第三波咖啡流行淺烘焙,隨著咖啡種植和咖啡后置處理技術的提高,我們可以得到一杯更干凈,甜度更高,更加講究地域風味的咖啡。淺烘能喝出咖啡的產地風味,比如一款有柑橘花香的豆子,那么一定是來至埃塞的豆子,如果都烘焙到二爆密集,這些好的風味也就流失了。
第三波咖啡按照SCA精品咖啡協會的標準,更重視活潑的酸質和天然的果香,如果一杯咖啡有苦味,就會打低分。那是不是淺烘焙的咖啡就一定好,深烘焙的咖啡就一定不好喝。就拿肯尼亞AA這款豆子來說,之前喝過一款北歐烘焙的的極淺烘焙的肯尼亞,這款肯尼亞的酸是我不能接受的,實在是太酸了,也可能是確少了甜度的支撐,讓這款咖啡的酸喝起來不是那么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