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了茶與果汁,又去做烘焙,星巴克咖啡到底要干嘛?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16-08-08 15:23:05
“茶界星巴克”(6.2億美元收購了本土茶葉生產零售商Teavana)、“果汁界星巴克”(3000萬美元收購了果汁生產商Evolution Fresh Inc.)還沒有坐穩,又來了一個“烘培界星巴克”。7月14日星巴克宣布,其成為意大利餐飲品牌Princi的全球授權商和投資商。星巴克咖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霍德華說,“45年來,我們從未在星巴克門店進行過食品烘培,這次前所未有的合作將改變這一切。”
據星巴克官方稱,Princi將會在上海開設一家專門的烘培咖啡店,而且門店將會比傳統星巴克店面大一倍,并可能總面積達到2700平方米!這種“以突破性的創新形式帶來非凡的零售體驗“,首先就瞄準了中國這個大市場。
我們不敢說是中國市場造就了2700平方米Princi的誕生,但中國市場確實是星巴克硬氣投資的原因。中國的中產階級在10年內,將從3億增長到6億,而這些飛速增長的中國中產階級就是星巴克最大的市場。
對星巴克是最大的市場,對中國本土的咖啡品牌來說同樣如此。
1、星巴克的“本土化”和本土品牌的“本土化”
星巴克以6.2億美元的超高價格收購茶葉品牌Teavana,足以看得出其對中國市場的野心。再加上果汁生蔬、烘焙,星巴克確實是以一種非常硬氣的姿態面對中國的市場,雖然“本土化”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今年初,星巴克宣布將關閉旗下4家Teavana茶吧,其中3家改造回星巴克咖啡店,另外一家則徹底關門。當時的星巴克決心要在5年內,在全球開設1000家Teavana茶吧。但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僅有5家門店開業。而2015年星巴克對外宣布,旗下La Boulange(面包店)23家門店全部關閉。那些在直營店中的面包種類,將轉移至星巴克咖啡店的菜單中。
星巴克的“本土化”并不理想,但緊接著的2700平方米Princi的誕生,意味著星巴克依然堅信中國市場是非常有潛力與前景的。
中國同類品牌的“本土化”,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的多民族、多餐飲文化的特征。這也就意味著,連鎖品牌在“統一標準”的基礎上,必須實現單店的“變通”,也就是塞納左岸咖啡一直做的“單店獨立化”。
單店獨立化--針對每一個塞納左岸咖啡的加盟店,根據其地域特征、文化特征、飲食特征、商圈特征、主力消費群體特征(如白領、學生、商務等)進行獨立的策劃(包含設計、運營、菜單等),這樣每一家店的“獨立化”、“針對性”、“本土化”,才能更好的實現。
2、茶、烘焙之后,星巴克還會做什么?
茶(飲品),烘焙(冷餐),那么之后,有很大可能就是輕餐了。星巴克一直以“第三空間”的咖啡館主旨的面向消費者,但從其近階段的運營布局變化,如果說其之后在中國市場要涉足輕餐、西餐這一塊的業務與市場,也不是完全沒可能的,因為,這符合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咖啡西餐廳”。
上面已經說了,星巴克對中國的市場有著非常大的信心與野心,涉足輕餐,全面的壟斷相關的服務,是非常有可能。而“咖啡西餐廳”和“咖啡館”,將在兩條互不干預的路上,以不同的模式走的更遠。
3、塞納左岸咖啡西餐廳
國內類似咖啡西餐廳這樣的中高端服務行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經濟穩定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這樣的服務會有越來越多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更多的垂直細分市場不斷有成功的案例出現。
塞納左岸咖啡是咖啡行業下,細分市場的“咖啡西餐廳”領域。在國內市場發展十年,對于“本土化”擁有非常專業的經驗與數據積累。“特征化”與“品質化”是下一個時代餐飲發展的主題之一,而不能只依賴與互聯網的便捷性,失去了品質。畢竟,消費者真正希望的是,喝到一杯好咖啡!
融合咖啡、輕餐、冷餐、茗茶等產品的塞納左岸咖啡西餐廳,擁有適合中國國情的“單店獨立化”運營策劃體系,將更加適應中國市場與消費者的“本土化”需求。我們不只是做了一個咖啡西餐廳品牌,我們能給你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