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咖啡文化與美國精品咖啡文化差異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1-02-23 15:32:49
相較于英國的咖啡文化,在大西洋彼端的美國,80年代后期興起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亦稱特種咖啡)文化,雖然一樣打著風土之名,但它的傳播路徑與內涵,其實不同于英國第三波咖啡革命的脈絡。
美國精品咖啡的推動,起源于口岸城市的咖啡商與烘焙商,為了抵制咖啡巨人廉價的速溶咖啡,因而不斷強調“產地風味”與“生活風格”,精準的開發了都市雅痞的消費市場。但太過注重風味與風格的發展,最后卻埋葬了原本的產地精神。
因為咖啡豆終究是農產品,每批的風味未必一致,消費者的喜好又不一樣,而且獨立咖啡商通常規模小,進口的咖啡豆很難滿足各種需求,進口過多賣不掉又容易造成損失。為了促進銷售上的靈活,當時精品咖啡業者主推“藍山”、“摩卡”等強調“風味”的咖啡,搭配強調“風格”的雅痞裝潢,討好了喜用消費品味區隔社會地位的中產階級消費者。
然而,不論藍山或摩卡,雖然是地名,但這些風味其實是用不同的咖啡豆混合出來的。像是摩卡,根本只是個出口港,既非咖啡產地,也不是咖啡品種。這些被塑造出來的風味,早已失去了原本產地來源的透明性。
大咖啡公司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很快地也以咖啡風味的策略切入,紛紛在貨架上推出標榜各種風味、產地的咖啡,收割逐漸成長的咖啡風味市場。
事實上,真正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咖啡產地、咖啡風味都是被控制的、有限的,這樣的市場操作方式,看似把生產端與消費端連結在一起,其實一刀割裂了產地與消費市場的連結。
英倫風潮更重咖啡正義
相較于美國,英國第三波咖啡革命興起是近幾年的事情,而且或許來得更有“人”味。
根據英國記者克絲丁的觀察,這種彰顯生產者與風土的第三波咖啡風潮,部分歸功于過去幾年在英國快速成長的公平貿易運動,喝公平貿易咖啡變成英國全民社會運動之一:遍及學校、廉價便利商店、廉價航空線、連鎖超市等,連英國地區的星巴克跟咖世家咖啡連鎖集團也難敵強大的消費者壓力,前者采用對社會負責的“公平貿易認證”咖啡豆,后者采用“國際雨林聯盟認證”咖啡豆;此外,有機咖啡豆的需求也大幅成長。
因為公平貿易運動,帶領英國消費者改變對咖啡的認識,深入觸及生產者、產地、生產過程,并促使連鎖咖啡商改變供應鏈上的人權與勞動標準。
直接貿易與公平貿易,誰比較公平?
同樣強調追溯產地,由霍夫曼所代表的“直接貿易”咖啡,與“公平貿易認證”咖啡之間,存在一些爭論。
支持“直接貿易”咖啡者認為,公平貿易的價格不夠高,無法鼓勵生產者種出更好的咖啡,亦無法公平地獎勵優質咖啡的生產者。
無論是直接貿易還是公平貿易,都有各自存在的需求,公平貿易有它要處理的社會問題,以及特殊市場。不過,這場為了“咖啡正義”到底誰的咖啡比較公平、比較正義而起的論爭,在英倫咖啡第三波革命中,暫時還見不到停火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