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書店,異業結合服務升級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1-05-10 11:38:29
一杯小小的咖啡,背后串聯起了巨大的產業鏈。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21年上海主要實體書店咖啡經營項目調研報告》顯示,過去兩年多來,上海新開書店中有咖啡經營的書店占84%,咖啡經營正在成為新開書店的標配。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近7000家咖啡館,成為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間”。
![\](http://www.58zjwb.cn/uploadfile/2021/0510/20210510113809838.jpg)
咖啡正成為閱讀的“流量”新入口
一本好書、一杯咖啡,在細啜慢品的閱讀時光中,書香與咖啡香氣彼此縈繞,這對“最佳拍檔”為城市的文化版圖注入了更多活力。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世紀匯廣場,幾何書店和地理學家咖啡店相互聯通,門店負責人說,很多讀者會在這里點一杯咖啡,在書店里泡上半天。不僅如此,咖啡店釋放了書店的空間,使得企業團建、社群活動有了落腳點,為書店多元化經營探索新的可能。
如今,咖啡經營已成為新開書店的主營業務之一。以書店+咖啡+體驗+生活方式+第三空間等多種業態綜合經營,讀者定位更年輕化,自營咖啡品牌相對較成熟。如西西弗書店的“矢量咖啡”、大眾書局的“紙品咖啡”、言幾又書店的“言幾又咖啡”、建投書局的“傳記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
不少咖啡座的位置從書店偏低調的區域,逐漸擴大或前移至書店主位,吸引讀者的探索與停留。小小一杯咖啡,正成為閱讀的“流量”新入口,借助咖啡的消費黏性,聚合起更多人氣。比如,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咖啡吧頗具匠心,從夏日限定套餐,到冬日限定肉桂巧克力、太妃拿鐵等,無不將圖書與咖啡進行關聯,依據不同圖書內容搭配飲品,書店還與明珠美術館聯動,使用在展覽的定制紙杯,讓買咖啡的讀者,也能夠將展品“握”在手里感受藝術之美。
“結合咖啡區的書店有很多個性化的設計,讓消費者在視覺和味覺都有很好的享受。當書店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銷售圖書的地方,屬性變得越來越多元之際,咖啡與書一樣,不斷融入商業空間,為空間賦能,為消費提供便利。”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
打造有“溫度”的城市復合文化空間
傳統書店定位清晰且明確,商家只需提供優質的書籍,消費者選書、買書即可。但如今“書店+”的新模式下,除了最基本的圖書之外,咖啡、甜點、文創等產品也是應有盡有。
隨著圖書銷售渠道豐富,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可滿足買書人的需求,但在朵云書院首席運營官馮潔看來,實體書店除了書以外還有“店”,這意味著空間、社交的溢出效應,加上咖啡業務的補充,書店消費者從讀者到“客人”的群體在變大。
咖啡人口、閱讀人口具有天然的融合優勢,從個體行為到社交群體行為,書店里附帶咖啡屬性的社會化閱讀,正融入城市日常休閑選項。滬上“十二間”創始人朱曉曄認為,咖啡香與書香有天然的結合點,消費人群的氣質比較接近,享受精神生活的訴求相對高,通過閱讀更好地了解咖啡文化,或借助咖啡場景的鏈接讓閱讀滲透至更多場景,都有助于擴大“咖啡人口”與“閱讀人口”的基數。
“書在網上買得到,但是很多人一起看書學習的氛圍,網上買不到。”作為一家書店的常客小趙最看中的,是店里靜謐舒適的閱讀氛圍。書店與咖啡的關系,既要發揮咖啡的功能,又要避免盲目跟風迷失經營主體的方向,走出個性化經營路線,讓咖啡文化與閱讀文化真正水乳交融。有業內人士表示,書店+咖啡”使得書店的存在變得更加多元,營造了社交價值,是書房的延伸,加上圖書館的氛圍、咖啡館的格調,糅合成為城市“慢生活”的寫照。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日前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咖啡館數量何以成為衡量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指標之一?研究者解釋,咖啡館的本質是文化空間,即通過市場力量提供人們交流的活動場所。同樣,實體書店經過寒潮期和此后的復蘇發展,越來越成為城市復合文化空間的代表。
一座城市的經濟指數、咖啡指數、閱讀指數,往往呈現一種正向關系。一處處飄著咖啡香的書店,猶如小而美的城市復合型“第三空間”,市場可期。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副會長汪耀華分析認為,咖啡經營往往使書店變得有“溫度”,延長了讀者在書店的停留時間,也增加了人與書相遇、人與人相遇的機會,促進了休閑娛樂消費與圖書文化產品及延伸內容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