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可能成為烏干達小農的“脫貧救星”嗎?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2-06-27 15:58:36
在咖啡愛好者中,較為熟悉的咖啡原產地包含中南美洲的巴西、瓜地馬拉,非洲的衣索比亞、肯亞,以及亞洲的印尼、越南等國家。大多數人或許較少接觸來自烏干達的咖啡,但事實上,這個橫跨赤道、因豐富自然資源與農產而被稱為非洲珍珠的國度,位在世界前十大咖啡出口國之列。2016 年至 17 年間,烏干達總共出口460 萬袋 60 公斤重的咖啡,在整個非洲大陸僅次于衣索比亞,世界排名第 8。
咖啡豆如何變現金:生產端的難題
咖啡作為繼石油之后第二大貿易商品,是世界上約 1 億 2500 萬農民賴以維生的作物。在烏干達全國上下有約 8% 的人口,超過 500 萬人的生計與咖啡有關。正因咖啡產業具極大經濟效益,且影響眾多人口,長久以來人們投注心力研究如何透過咖啡幫助鄉村發展、消除貧窮,烏干達也不外乎如此。
總統穆塞維尼曾表明:“咖啡,是幫助小農對抗貧窮的作物。”政府積極研議透過咖啡種植改善北烏干達的經濟狀況。二十多年前發生于北方的內戰,使得當地至今仍是全國最貧窮、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若能透過咖啡種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將能大幅幫助內戰后至今仍在重新建構生活的北方貧窮人口。
為了理解咖啡是否能協助農民脫貧,烏干達國家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在 2014 年于北部四個區域進行田野調查。他們發現,以一百戶家庭為單位,種植咖啡的農戶平均有 89 戶能負擔一天三餐。然而,在未種植咖啡的家庭中只有 39 戶能達到這樣的飲食規律,咖啡因此被認定能夠有效提升小規模農戶的生活水準。
話雖如此,在借由咖啡種植脫離貧窮的路上,烏干達仍面臨諸多關卡有待解決。
加工技術對小農收入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一項對盧安達咖啡經濟的長期研究中,當地小農被區分為兩組,第一組與水洗處理廠有資源連結,擁有咖啡初步加工的技術,另一組沒有接觸水洗加工的則是對照組。最終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咖啡農,每戶在 2000 到 2010 年間平均收入增加了 1776 美金,比起對照組的收入增長速度整整快了 82%。
同樣地,合作管理系統的缺席,也導致偏鄉小農沒有獲得加工技術的管道及議價能力。舉例而言,若在同一個村落、同一個區域的咖啡農能將所有咖啡產出集結起來,他們的總生產量便大到足以一起進行加工,并以更好的價格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