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奶精、咖啡緊密的鐵三角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2-08-06 09:32:37
很久很久以前,相信每一個第一次接觸咖啡的消費者,所經歷的過程幾乎如出一轍。早期的臺灣咖啡館,當服務生端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咖啡盤上同時一定會附著糖包和奶油球 (或者咖啡桌上擺有糖罐和奶精粉罐),毫無經驗的消費者,單純地接受店家提供的服務,看見糖、奶精,相信咖啡就是加糖、加奶精調和后喝的。
不知源自何處,普遍存在消費者觀念里的,就是咖啡必須趁熱將它喝完,能將咖啡喝到溫已經是少數了,會喝冷咖啡的客人,就更少了,就怕咖啡冷了變酸、更苦或更澀就不好喝了。就因為咖啡喝在嘴里會有苦澀感,為了去除苦澀味,加點糖,摻點奶精粉或奶油球,趁熱快速喝完,所有會造成口腔負擔,以及不舒服的感覺,也就能稍稍緩解了。咖啡喝完了,剩下來的時間不是喝喝茶水,就是還要點一些甜點填補時間。
咖啡是水果,既是水果,當然有果酸的表現,何以喜歡吃水果的人,竟然無法接受咖啡的酸?為什么?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糖可以掩飾咖啡的苦,奶精足以修飾咖啡里的澀,因此糖、奶精與咖啡成了牢不可破的鐵三角,關系密切,缺一不可。消費大眾必須明了咖啡的苦只是過程,因為咖啡是由種子處理出來的,所以入口感覺到它的微苦是正常的。咖啡入了口,吞下后,苦要能化得掉,并且在喉嚨帶出甜味,我們稱它為回甘。酸要是溫潤、滑順的口感。如果每一杯咖啡都能喝出這種感受,試問,咖啡、糖和奶精的鐵三角關系還能這么緊密地維持著嗎?咖啡里多了糖和奶精焉能體感咖啡的問題,又如何能品出咖啡真實的滋味呢?
丟了糖,拋了奶精,方能破解那無謂的鐵三角聯誼。加了糖,有了奶精不是錯,只是通常被添加在咖啡里的奶精粉和奶油球,它們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成份,反式脂肪酸攝取過量就有提高罹患癌癥的可能性,假使咖啡長期這么飲用,不就等于置自身健康于危險情境中了嗎?
咖啡是弱堿性的果實,糖和奶精則屬酸性,許多人不喜歡咖啡喝到冷,就因為咖啡冷了的酸不爽口,才有了咖啡趁熱喝完的論調。殊不知,咖啡冷了的酸,糖和奶精也是兇手之一;況且有了奶香和甜滋滋的糖包,哪能檢驗出如果咖啡有問題,到底問題是出在烘焙、萃取或是生豆的品質呢?
一杯口感欠佳的咖啡又如何期待它的精粹與風華呢?
所以,一杯咖啡一定要喝到常溫的冷,只有咖啡喝到冷,你才能幫那杯咖啡評出一個比較客觀的分數。因為舉凡生豆不對、烘焙不對,或是煮的不對,只要那杯咖啡冷了,問題就統統顯現出來,酸越酸、苦更苦、澀也會更澀,焦呀、燥呀就會更明顯;如果,那杯咖啡生豆沒有問題,烘焙沒有問題,萃取也OK,那么那杯咖啡越冷就會越濃醇、越甜美、越像果汁。所以,也只有冷了的咖啡你才會知道,這杯咖啡有沒有問題,或是問題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