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業漫談:咖啡背后的平衡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2-12-05 16:03:43
去年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可持續投資中心,發布了一份有關咖啡生產的研究報告,指出其經濟可行性及可持續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咖啡生產會涉及非法用工、中間商剝削、工作場所安全疑慮等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咖啡耕種會涉及污染土壤、破壞水源,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
全球有六千萬農戶以咖啡為生,正辛苦承擔著氣候變化對咖啡種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咖啡豆質量下降,咖啡樹染病頻繁。更糟的是,咖啡農戶的日均收入低,其中很多竟不及1.9美元的極貧線,而無論消費者為一杯咖啡出價多少,最終只有很小一部分會流入咖啡農手中。
星巴克創始于1971年,無論可持續發展或ESG的理念,那個年代都尚未浮現事實上,當時社會上主導的是股東優先說,諾獎得主傅利曼教授的知名短文――“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其獲利“,更被奉為圭臬。ESG一詞當時亦未見使用,社會上才開始講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但相關的理論基礎仍處于建構階段,其中包括利益相關者說及企業目的說。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ESG的理念,在1990年代由聯合國及環境團體的宣導后,才開始受到正視。譬如,可持續報告準則的制訂組織――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于1997年由聯合國推動成立。全球第一個可持續性評級系統――道瓊斯指數的企業可持續性評級(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于1999年推出。另外,企業的ESG實踐與可持續發展之結合,也出現在這時期:可持續報告準則就以企業的ESG實踐來界定其可持續發展責任,而可持續性評級體系對企業評估內容就是其ESG實踐。
從股東優先說的立場,當企業以最大化股東價值為目的時,可以不面對ESG責任,這可能是星巴克最初所處的情況。但當星巴克步入成長期后,時代已經改變,新范式興起,而它必須考慮股東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方,包括供應商、顧客、員工、運營社區、自然環境等。
對于星巴克,這有消極與積極兩層意義。在消極層面,它應該維持底線倫理,確保其運營不會違反”不傷害原則”,譬如污染土壤、破壞水源、損害工人健康等。在積極層面,它應該改善咖啡農民的技能和生活,提升顧客的體驗,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然而這背后的關鍵,是星巴克必須顧及各種利益相關方的福祉,且在盈利與社會良心之間求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