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可能成為烏干達小農的“脫貧救星”嗎?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3-08-19 14:34:19
在咖啡愛好者中,較為熟悉的咖啡原產地包含中南美洲的巴西、瓜地馬拉,非洲的衣索比亞、肯亞,以及亞洲的印尼、越南等國家。大多數人或許較少接觸來自烏干達的咖啡,但事實上,這個橫跨赤道、因豐富自然資源與農產而被稱為非洲珍珠的國度,位在世界前十大咖啡出口國之列。2016 年至 17 年間,烏干達總共出口460 萬袋 60 公斤重的咖啡,在整個非洲大陸僅次于衣索比亞,世界排名第 8。
品種上,環繞廣大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的盆地主要栽種的是羅伯斯塔(Robusta),這是烏干達的原生咖啡。阿拉比卡咖啡豆(Arabica)則生長在海拔較高的東部邊境埃爾貢山(Mt. Elgon)山麓與西部邊境的魯文佐里山脈 (Rwenzori Mountains)。兩種咖啡豆在烏干達的栽種比率大約是 4:1,然而就世界咖啡產量而言,則是阿拉比卡占大宗。
總統穆塞維尼曾表明:“咖啡,是幫助小農對抗貧窮的作物。”政府積極研議透過咖啡種植改善北烏干達的經濟狀況。二十多年前發生于北方的內戰,使得當地至今仍是全國最貧窮、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若能透過咖啡種植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將能大幅幫助內戰后至今仍在重新建構生活的北方貧窮人口。
為了理解咖啡是否能協助農民脫貧,烏干達國家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在 2014 年于北部四個區域進行田野調查。他們發現,以一百戶家庭為單位,種植咖啡的農戶平均有 89 戶能負擔一天三餐。然而,在未種植咖啡的家庭中只有 39 戶能達到這樣的飲食規律,咖啡因此被認定能夠有效提升小規模農戶的生活水準。
話雖如此,在借由咖啡種植脫離貧窮的路上,烏干達仍面臨諸多關卡有待解決。對于烏干達偏鄉而言,咖啡脫貧在生產端所面臨的阻礙主要有 3 個:咖啡品質低落、加工技術缺乏、沒有合作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