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的命運,盡在澳洲?
作者:塞納左岸小編 發布時間:2023-10-31 09:40:41
在數年前,咖啡業界經已響起警號,指氣候變化威脅咖啡豆的供應量。但時至今日,情況仍然嚴峻。非牟利研究所 World Coffee Research 的伙伴主任 Greg Meenahan 形容:“預計到 2050 年咖啡需求將會翻倍。然而,假如我們坐以待斃,世上逾半的咖啡用地將因氣候變化,從合適淪為不合適。如無研究及發展,咖啡業界屆時需要比預期產量多 1.8 億袋的咖啡才能滿足市場。”
該校的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Graham King 教授預計,極端天氣、農作物害蟲和疾病增加,將破壞全球主要的咖啡豆種植區。“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很多熱帶生產區可能變得不再合適。而澳洲目前的優勢是沒有咖啡銹病、果甲蟲或其他主要害蟲及疾病。與世上大多數的產區相比,這里得天獨厚。”
事實證明,教授此言非虛。2012 年,中美州因不尋常的高溫及高海拔降雨,受到咖啡銹病打擊,損失 5 億美元的農作物,近 35 萬名工人失業。哥斯達黎加的農夫亦因旱災及常有風暴,由種豆改為種橙。果甲蟲也因不合時宜的酷熱天氣和較高的降雨量,反常地在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地方出現。
反觀澳洲沒有這些困擾,而且正因為氣候轉變,冬季霜凍的損害減少,有可能開辟更多種植咖啡豆的地區。不過 King 批評,實驗至少需要 5 年時間才有成果,但來自聯邦政府資助機構 AgriFutures Australia 的撥款已在2018年 5 月耗盡。他指該機構在整件事上的“參與頗差”。
AgriFutures Australia 商業發展經理 Duncan Farquhar 解釋,咖啡業自 2014 年已獲發展新品種的撥款,并獲邀爭取新一輪融資。機構的數據更顯示,本地咖啡產量遠未能夠滿足本地需求。在 2011 至 2012 年,全澳只有 50 位種植者生產約 1,000 噸日曬生豆,外地進口的卻多達 67,000 噸。
機構的專家分析指,咖啡樹生產咖啡因以抵御害蟲及疾病威脅,但澳洲的咖啡豆生于低壓環境,咖啡因便較海外咖啡低 10% 至 15%。農學家兼咖啡業界顧問 David Peasley 亦憂慮,氣候變化或令澳洲的種植區較易受害蟲及疾病侵襲,極端天氣將會對業界形成挑戰。
一些業內人士對氣候變化也不如 King 那般樂觀。Zeta Grealy 表示,自從她在 1994 年于新南威爾士與昆士蘭交界開設莊園 Zeta’s Coffee,種植條件日漸惡化。“過去我們擁有極為適合種咖啡樹的微氣候,曾經的雨林卻已稀疏。這都是漸變的 —— 降雨量一度達到 2 米,去年卻少于 1 米。”
Grealy 又指:“其實這次我們毫無收成可言,樹上只有過熟的果實和完全未熟的花果,那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從以往常有的 1 噸,減產至僅得 19 公斤,她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前述的試驗,能夠培育出可抵御低雨量的咖啡豆。
World Coffee Research 正鼓勵業界支持其 Checkoff 計劃。烘豆商可向參與的供應商,以最多每公斤生豆 0.2 美仙的水平捐款,資助全球試驗等措施。Single O 的咖啡業務經理 Wendy De Jong 同意:“我們呼吁澳洲烘焙商及進口商,通過注冊 Checkoff 計劃,資助咖啡及農民所需的重要研究。”
Fairtrade Australia 的行政總裁 Molly Harriss Olson 亦歡迎各界研發抗逆力更強的種類。但她提醒,擴大澳洲種植范圍,無法阻止氣候轉變對其他國家的咖啡種植造成打擊。“更頻繁和嚴重的旱災會帶來更深刻及不安的挫敗、失落、無力、焦慮、壓力和抑郁之感,連帶農民的自殺率上升。”
Harriss Olson 希望咖啡消費者認識農家面對的挑戰,支持兼顧碳中和(carbon-neutral)及協助生產者適應氣候轉變的品牌,并促請商界及政府追求碳中和經濟。“重要的是我們現在都來采取行動。因為咖啡的未來,以至數以千萬名咖啡豆農民、工人及其家人的生計,都在危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