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上海電影中的咖啡文化
這兩幅劇照反映出20年代,西方的咖啡文化已經在上海落地生根,并成為上海中產階級以上群體在社交中不可或缺的餐點飲品。同時,兩幅劇照可玩味的趣處在于,從服裝上看,當時的上海人還處于中西服裝的交雜共生時期。20年代的電影中不少角色還是以中式服裝為主,但無論男女穿著怎樣的服裝,都在咖啡館中喝著咖啡,享受著洋派的社交新方式。《空谷蘭》劇照中,甚至上了年紀的老爺、太太也都與西式的咖啡杯碟“合”到一處,表情姿態相當從容和諧。可見當時喝咖啡、吃西餐已經成為一種被有錢有閑階層廣泛接受的摩登時尚,也成為上海電影向民眾傳遞現代都市生活新體驗的重要道具。到30年代,這種摩登體在影片中,已經不再僅僅是中產以上階層的享受,而開始在普通職員階層中出現。有的是男女角色約會時,在咖啡館中對男招待來一句:“boy,兩杯咖啡。”更多的是人物在自己的辦公室、客廳、臥室乃至亭子間中自飲咖啡或以咖啡招待朋友。
1922—1937年的58部國產影片中,以上海為主要背景或故事地點涉及上海的影片有33部,其中13部都出現了在咖啡館喝咖啡或在家以咖啡招待朋友的場景。
上海開埠后,咖啡作為西方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也隨之進入上海。上海最早出現的咖啡館已無從考證,但根據資料,較早提供咖啡的場所是1853年英租界內的老德記西餐館。1880年開始,不少中國人開始效仿西方人開辦西餐廳,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吃西餐、喝咖啡,男女青年也開始在咖啡館里約會。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后期,上海咖啡館的發展進入繁榮期。從裝潢設計看,這些咖啡館無論是由外僑開設還是本地華人經營,其整體氛圍都以營造西式的異國情調為主。一方面是滿足在滬外僑對于故土的依戀,盡力為其創造與歐美相同的餐飲環境;另一方面則是以這種異國情調吸引滬上的華人,為其創設一種異域想象空間,滿足其追逐時尚與時髦的心理——“坐咖啡館里的確是都會摩登的一種象征。”上海電影業中的諸多從業者本身就屬于滬上接受西方文化浸染較多的群體,包括孫瑜在內的一些人還有海外留學及生活經驗。這些電影從業者大多是上海咖啡文化的享受者與支持者。因此,國產電影中出現咖啡館中約會、相聚等場面,實在是對上海這一摩登生活方式的真實再現。咖啡館已經成為30年代上海電影表現都市摩登的重要外景空間。其中彌漫的西式習慣、曖昧氣氛也成為上海電影“西洋景”中的重要元素,成為西方文化的象征性物質空間。